『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深深地吐出一口气,孙义成站了起来,对几位老人弯腰鞠躬,用坚定有力的语气说道:“老人家,请放心!从现在起这一切都将会不存在,我向你们保证,再过几年,果敢的汉人会恢复他们的民族,汉语就是汉语,汉文就是汉文,不会再有什么果语和果文!”
“对!对!一定会这样!”身旁的赵李等人也都大声附和道,他们几人也被老人的话给感染了,没有想到这块土地上竟然还有如此深沉的历史故事。
给几位老人又鞠了一躬后,孙义成带头离开,他得加紧时间,利用日本人创造的机会,吸引英法等国家目光的时候,加快自己的部署了。
日本人创造了什么机会呢?看下面就知道了。
前文就日本人南下或北进的决定,已经做出过说明。德国打败英、法联军,日军参谋本部根据英、法在失败后,无力控制其在东南亚殖民地的情况,已定出进攻东南亚之作战计划,企图通过这一计划的实施,获得大米、橡胶、锡、石油、铁砂等战略物资。
随着德国六月份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且取得了重大胜利,让大本营一些高层心思又活泛起来,他们迅速制定了一套新的对外作战计划,决定多面出击,这个新的对外作战计划主意内容为:即继续解决中国问题和为了自存自卫,而进军东南亚;同时进行对苏作战准备和加强本土的防卫,待德苏战争进行到对日本更为有利、即远东苏军已一半西调时,再开始对苏作战,以解决北方问题。
让人不可理解的,如此无脑且带有荒诞的一个计划,却得到了日本G皇的同意。在七月二下午的御前会议上,体现这一特别新计划的“依形势变化帝国国策要纲”的文件,,G皇裕仁没有任何怀疑地的批准了。
于是乎,进入七月,日本大本营疯狂地下达了两个作战命令,一个是南下的作战准备,一个是北进的战略安排。
南下作战计划是:向越南的南部西贡地区进军,以便在该地建设向泰国、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进攻之基地。按照这一计划,部署在中国广东地区的日军第25军,在司令官饭田祥二郎中将的带领下,进战法属印度支那的越南南部。
七月下,饭田以五十艘运输船编成的船团,在海军的协同下,由海南岛的三亚港出海向越南的南部进发,于金兰湾及西贡地区登陆,为日军下一步进攻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做好了准备。
北进的战略安排是: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执行大本营“大陆命第506号”命令,即“关特演”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日军要进行大规模的军队人员调,以及大量的物资准备。
计划完成后,关东军由原来的平时编制十四个师团增加到十六个师团战时编制,总兵力约75万人。就在南方饭田祥二郎中将的二十五军向越南南部进发时,在东北的关东军编成了由山下奉文中将为司令官负责治安的关东防卫军,以及由关龟治中将带领的第二十军,使关东军拥有六个军,十六个师团及大量的特种兵(白俄军人组成的部队)。
关东军在特别演习的过程中,对苏、对蒙进攻作战总的设想是,歼灭沿海州地区之苏军,与海军协同攻占海参崴,扫除苏联在东部对日本之威胁,;然后进军外蒙,使其与内蒙形成一体。
其陆上作战方案,准备首先从苏联沿海州以西之珲春、东宁、绥芬河、鸡西市及虎头地区,向海参崴发动向心攻击。作战第一阶段攻占海参崴外围以远之巴拉巴什、曼佐夫卡地区,孤立海参崴。
日军参谋本部拟在德苏战争进行一段时间,苏军驻远东兵力和武器装备西调,地区兵力减少一半时,发动对苏的进攻。
日本军队如此的大规模调整和调动,自然瞒不过北面的苏联和南面的英法,以及早就对小日本不满的美国,这些国家的情报人员很快就将相关情报送到了各自老板的办公桌上。
莫斯科,苏联内务部负责人贝利亚愤怒地将手里的情报扔到了桌子上,“这些该死的黄皮肤猴子,和我们签署中立条约,这才过去几个月时间,他们就不要脸地准备撕毁了!”
“部长,日本人是出了名的言而无信,现在的关键是我们得立即向大元帅报告此事,停止从远东地区调动军队和装备到西面来,以保证我们在远东地区有足够的军事威慑,应对日本人可能的进攻。”
一位部下见上司发怒,赶忙出声提醒他,现在可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贝利亚也清楚事情的轻重,刚才只不过是被日本人的操作气到了,见状赶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前去报告斯大林。
差不多的时间,南洋新加坡,英国人的情报被送到马来亚英军总司令阿瑟·珀西瓦尔陆军中将手里。
这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各级岗位表现勇敢,得到过两次DSO(战时杰出服务勋章)勋章和一次军功十字勋章的老牌英国指挥官,对日本人的动向十分敏感,立即向国内发去电报,希望能够得到国内的援助。
此时的英国国内,哪有力量帮助远东,内阁在将希望寄托到海外殖民地军队(主要是印度人)身上的同时,要求在远东地区的各地方总督,加紧组建由当地土著人组成的军队,以防备日本人的进攻。
缅甸总督阿奇博尔德自然也接到了这样一份命令,马来亚英军总司令珀西瓦尔中将要求在缅甸至少要组建一个师的新部队,不包括已经在仰光的英缅第一师。
接到这样的命令,阿奇博尔德总督不甘又无奈,军队组建的事情向来他都不怎么管,突然接到这样的命令,加上缅甸现在的局势,一下子就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起来。